深入乡村教育 燃起“希望”与“振兴”之火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6日 20:20  浏览次数:[] 来源:人文学院   文:吴芷婧 图:吴芷婧 沈舒文 审核:李萍 赵丽敏

乡村振兴,教育振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深入乡村教育,燃起希望之火”国情观察团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条件下,从七月中旬至今以线上调查与线下观察相结合的形式,对江苏省三个教育重点市(无锡市、苏州市、南通市)的乡村教育情况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通过访谈和资料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以期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云采访:对话乡村教师,深入教育问题

调研团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待遇水平、培养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密切关注乡村教师队伍面貌、教育质量以及城乡教育水平差异等重要议题,从教学经验丰富的乡村教师的视角出发,去探究近年来在强调乡村振兴与重视城乡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发生的改变、提升以及仍旧存在的问题。

“料好更需加工好”,作为当前乡村教育“最痛的痛点”,师资问题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定向乡村教师的培养就是解决乡村教育优势师资紧缺问题的有力抓手。调研团从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设置等不同方向来进行针对性采访,并对未来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基力量进行预估。

实地寻访:课后服务全面升级,全面发展加快脚步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强化校内教育、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孩子放学困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增强乡村教育服务能力,使接收乡村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为了调查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落实情况,调研团前往宜兴市红塔小学对其课后服务进行了观察与记录。

新面貌: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据调研团的资料统计与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与改进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走上了探索乡村教育与弱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许多有条件的乡村学校扎根广阔乡村并整合各方资源,密切联系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依托贫困地区自然人文、民族特色、地方特产、传统工艺等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内涵、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

宜兴万石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文化源远流长,并依托良好的地理优势,在本无石的这块土地上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华东石材市场。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凭借着天然的环境优势,大力推进校园“石文化”的发展,树立了“寻八方石,做磊落人”的特色学校品牌与精神。

近年来,东陈镇南凌小学开设武术社团,聘请专业武术教练指导,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学校还拍摄了专题片《武术少年》,登上“学习强国-百灵-藏”栏目,成为如皋市特色乡村校园文化的发展标杆之一。这样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是乡村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涵养了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为代表,部分乡村学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们定期开展耕种与收割实践活动,加强孩子们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这次调查,调研团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更多样化的了解,特别是在特色化发展这一方面上认识到了乡村教育的无限潜能以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极大可能性。实践团也将持续关注乡村教育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积极贡献力量!


图为调研团成员采访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南通市一线乡村教师


图为学生们正在放映室观看红色电视剧


图为学生们参观宜兴党史陈列馆,以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并由学生自主讲解


 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