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举办202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开题、结题论证会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15:41  浏览次数:[] 来源:   文:蔡慧英 王萌 图:巴思淳 审核:杨晖

12月6日下午,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在江南大学田家炳楼517教室举行202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开题结题报告会。报告会特别邀请的评议专家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教授、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杨恋恋、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晖、人文学院田良臣教授、王小根教授、孙力教授。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孙蕾以及研究基地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报告会。

会议开始,“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主任陈明选教授对莅临报告会的评议专家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杨恋恋致开幕词,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基本内容,宣并预祝本次报告会圆满成功。随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教授主持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上,陈明选教授对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互联网+”环境下促进深度理解的项目化学习研究》进行了开题报告。陈明选教授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组织分工、时间安排与预期成果、经费概算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课题将以“互联网+”环境下促进深度理解的项目化学习为研究主题,以中小学、职业教育课程应用为对象,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促进深度理解的项目化学习策略与教学实践模式,达到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汇报结束后,评议专家一致对于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认为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随后,蔡慧英副教授汇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教育部青年课题《以“教师——研究者”协同设计提升教育在线教学能力的研究策略》的结题成果。分别从课题的研究背景、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以及课题的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介绍近两年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从理论指导、实践策略、政策治理等角度提出了以协同设计方式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思考。评议专家对蔡慧英副教授的结题汇报给予了肯定,认为其研究具有严谨性、高效性,课题创新性地运用了学习科学的研究范式,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发现和研究反思。

结题报告会结束之后,进行了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了人文学院王小根教授、王志军教授,孙力教授担任开题报告评审专家,报告会由王小根教授主持。在开题报告会上,王萌副教授对主持的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面向心理健康的文本情绪识别分析研究》进行了开题汇报,主要从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计划及预算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专家对课题中的情绪分析模型的应用、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建立联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且认为数据来源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是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专家们对研究的实际应用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舒杭副教授对主持的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多模态数据支持的概念转变动态建模与诊断研究》进行了开题汇报,主要对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目标、重难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团队与环境支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专家们认为该选题紧跟学科前沿,团队和基础很扎实,并建议:要把握好“动态建模”与“过程刻画”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同时要进一步聚焦研究的问题,尽快开始落实和实施,产出成果。

姚佳佳副教授对主持的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反馈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开题汇报,主要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研究目标及内容与重难点、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专家对现有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并且希望可以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结合工作生活,进行进一步进行系列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聚焦网络环境下教学创新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学创新研究、网络环境下学习分析与评价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了持续研究,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基地注重从“项目开题—中期检查—项目结题”三个维度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科研交流活动,提升研究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的两场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为课题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课题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指导。


陈明选教授对主持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开题汇报


蔡慧英副教授对主持的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课题进行结题汇报


报告会上专家与报告人合影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


 动态信息